金融被誉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源泉,事关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去年年初,浙江省安吉县不少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商业银行清理逾期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呈现“双升”的态势。在此经济新常态下,安吉县人民法院经报批,组建了金融审判庭,探索“专业化审判、平台化服务、联动化防控”新模式,方便银行及时清理不良贷款,合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助推竹乡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2014年,该院共审结金融类案件378件,金额9.59亿元;其中申请实现担保物权30件,金额2.02亿元;执结351件,到位金额3.06亿元。湖州市中级法院第二期工作简报将该经验作了重点推介。
从跨多家门槛到进一家之门
在没有设立专业法庭之前,安吉法院金融借款案件好似“天女散花”,由民二庭以及天子湖等四个基层派出法庭审理,各个银行的风险经理需要“转战”各庭,城里乡下四处跑,排期参加庭审和办理执行事项,工作联系很不方便;而各审判庭除了办理商事案件,还要处理大量的民事纠纷,难以保证金融案件的优先审理、高效办结、尽早实现金融债权。
安吉法院审时度势,于去年初确立了“专业化法庭、类型化解决”的思路,依法报批增设金融审判庭,将原来分散审理的金融借款案件,统一归口审理,实现集约化办案,提高工作效率,统一裁判尺度。
该院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金融庭专业审理各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款案件、申请实现担保物权案件,以及票据、信托、信用证、部分保险等纠纷案件。
金融庭负责人马琴芳法官一语点明了初衷:“通过集中审理,专业审判,为金融机构便捷高效、低成本处置不良资产,开辟了绿色通道。”
从闻多家闲谈到听一庭建议
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原因,该县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新闻”频频传出。等到银行起诉追偿、法官上门时,已是人去楼空。有的只好采用公告方式送达,拉长了办理期间,影响了金融债权的确认。
银行为了降低借款风险,既让企业提供财产抵押担保,又要提供自然人履行保证。因此,借款案件涉及的被告少则六七人,多者十六七人,“送不出、送不全”,成为令人头疼的“瓶颈”问题,也制约了办案速度。
如何提供可靠的地址送达?如何不让“多保”变成“空保”?以往,在审理过程中,各庭审判人员不由自主地发表“高见”,但往往无时间、机会“集思广益”,提出建设性意见。
金融庭刚一“开张营业”,就发挥专业服务平台的功能,抓住金融办召集全县金融工作会议的机会,现场大力推广“送达地址确认书”,要求银行在审核、发放贷款之时,普遍书面约定由借款人和担保人提供正式联系地址,出现逾期还款、诉讼追偿等不正常现象后,可以直接邮寄送达催收文件或法律文书,无论对方是否收妥,均视为有效送达。
这一招后,地址固定工作前移一步,收效非常明显,有效应对了送达难题。
某商业银行在办理商品房抵押贷款合同中,对附属车库、储藏室未作登记,执行阶段需要评估拍卖该商品房,但抵押登记的瑕疵,影响了执行的进展。该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及时向商业银行提出“司法建议书”,希望通过举一反三,降低金融风险。
“金融庭提出的建议,件件中肯,体现了专业法庭的行家特点,对预防和降低银行借款风险,很是管用。”该县人民银行石行长不由频频点赞。
从重坐堂办案到兼庭外指导
老百姓思维中,法官向来是端坐案台,细听控辩,手敲法槌,指点是非,所谓“坐堂问案”。安吉法院金融庭在办案之余,跨出法庭,主动登门各家商业银行,发挥“专家”优势,问需求、听建议、提对策,开展审判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
他们推出司法服务机制,落实了《关于加强服务保障金融安全工作十项措施》的规定,支持配合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等工作,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力政府推进金融创新,扩大有效抵押物的保护范围,配合县金融办对银行开展“茶园证”抵押短期贷款,提供法律业务指导,实现银企合作共赢。
金融庭专业防范化解“两链”风险,开展分类处置与协调处置,以及帮扶机制与司法程序的协调和对接,对“僵尸企业”不良贷款快审快移,对休克企业不良贷款促进平移。
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金融庭为全县金融企业等作“经营风险法律防范”辅导报告,引导小微企业预防风险、克服困难、平稳发展。在金融借款案件审理中,发现有引发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可能的,撰写调研报告,向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等部门通报情况,防止风险扩散蔓延。
“我们担当起服务金融主力军的重任,发挥专业审判的特长优势,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司法服务。”该院负责金融审判的副院长王旦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