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山下的尼山水库犹如一颗明珠,在冬季里为缺乏生机的四面山坡增添了许多灵动。
山东曲阜尼山,这里是孔子的诞生地。当地几乎人人都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一些有关孔圣人小时候的神奇传说。他们同样津津乐道的,还有这两年山东农信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生活变化。
助农服务点管理员卢正宗
从乡间公路拐入宫家楼村,车在第一户人家的门前停下,门侧挂着“宫家楼村助农服务点”的木牌。
走进门,宽敞的大厅左侧用金属栅栏隔开,及胸高的柜台后面,是两张办公桌和一台“农金通”。房子的主人叫卢正宗,金融助农服务点管理员是他的另一重身份。
“以前存钱取钱什么的都要到镇上的农信社,三四十里地,除了自行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卢正宗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宫家楼村是尼山镇42个行政村中最偏远的一个,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对留守的儿童和老人而言,要到镇上去办理银行业务很不方便。
2011年8月,曲阜农村信用社把金融服务带进了宫家楼村。
他们与村委会签订协议,由村委会通过选聘的方式,在卢正宗的家里建起了助农服务点。随着“农金通”设施的进入,存取款、转账、查询、缴费以及惠农补贴的领取等一系列基础金融服务从此在村里就可以完成,而附近村庄甚至与宫家楼村相邻的邹城和泗水的村庄的居民也可以来这里办理。
“去镇上的营业厅太远,还要排队,”一位正在办理取钱的大爷转过身来告诉记者,这里不用排队,晚上有急事需要钱也随时可以来,“像我们这些年纪大的经常忘记密码,现在在这里就能挂失,多方便。”
这位大爷刚办完,另一位大爷手里拿着一沓钱走了进来,“这是我早上卖猪的钱,赶紧存起来,搁家里怕被偷。”卢正宗仔细清点了两遍,和大爷确认了数目和存期,开始熟练地在“农金通”上操作起来。
“我来取水库移民补贴。”又一位大爷走进助农服务点。
短短几分钟,卢正宗就为3位村民办理了业务。
卢正宗告诉记者,他曾经当过7、8年的代课教师,后来在家做起了水泥加工,村里人对他都非常熟悉。自从他家成了助农服务点,村民们随时有需要就会来办业务,人多的时候,大家就在他家的客厅坐着边聊天边等。
“做代课教师那会儿,一个月才赚50元钱,现在给农信社做管理员,收入跟着交易笔数走,一个月能挣1、2千元。”卢正宗说,自从做了管理员,他对自己最大的要求是细心,不能有一笔出错,“出了错信誉就会打折扣,人家就不敢来这儿存钱了”。
像宫家楼村这样的助农服务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设立助农服务点17545个,布设“农金通”、pos等各类电子设备29.2万台,电子设备覆盖率达98.2%,ATM覆盖率达通过农金通发放各类补贴金额近300亿元,惠及8200多个行政村、社区,覆盖全省1000万户人口。
养猪致富带头人席福田
普惠金融的意义,不仅在于让金融服务的空白点得以填补,同时,也在于让那些曾经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实现理想的人重新获得希望。
“这一排猪舍是待产的母猪,那一排是产完崽喂奶的,再那边儿是沼气池……”腾达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席福田自豪地带着记者参观自己的养猪场。
曾经只是个做小买卖的席福田从2000年开始干起了养猪,慢慢地,他开始意识到专业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性,于是在2007年领着53户同村的农户一起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几年工夫,养殖场的存栏量已经达到了目前的1500头,这在尼山当地是数一数二的规模。
“一开始7、8千元的贷,到后来越贷越多,今年在信用社的贷款已经达到了80万元。”如今虽然成了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席福田并没有忘记,伴随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还有农信社的资金支持。他告诉记者,除了建猪舍,养猪的饲料和卫生防疫投入也很高。平均一头猪的成本在1300元,按照目前的存栏量就需要将近200万元的资金投入。“今年的市场价格不太好,但我看好明年的行情,资金上还得依靠信用社的支持。”他信心十足地说。
有了农信社资金的保障,通过合作社的专业化运作,席福田带着社员们一起致了富。不仅如此,养殖场产出的沼气还免费向本村居民家供应,改变了这里原本依靠木柴烧火的生活。截至11月末,全省农信社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89.5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7766万个,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全天候、零距离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山东省农信社在践行自身目标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